丽职赴萍 情传山海 ——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实践队推普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
为深入贯彻 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 战略,响应教育部 “三下乡” 活动号召,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“萍乡星火映乡音?心语连丽共富情” 暑期实践队跨越 999 公里,赴江西萍乡革命老区开展推普实践。团队创新融合实践育人、价值引导与新媒体传播模式,探索出赋能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新路径。出征前,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系统整理推普资料、研讨行动方案,并与萍乡秋收起义陈列馆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当地机构建立联系,为实践奠定基础。
一、千里驰骋:青春列车上的“移动课堂”
实践队乘坐 K944 次列车前往萍乡,10 小时行程中,队员们通过 “一问一答” 模式,对列车上的小朋友、外省大学生、老年人开展普通话调研与推广活动,将推普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群中。抵达萍乡站后,团队整装列队,正式开启当地语言服务实践。
二、红绿相映:红色沃土上的“语”你同行
在安源,实践队依托当地红色场馆开展红色语言资源调研,打造红旅文化导览词,向民众发放 “乡村振兴普通话宣传册” 50 份,为 170 余名文旅从业者进行政策宣传。
在萍乡市 V1 美术培育学校,实践队为 42 名青少年开设趣味推普课程,通过案例演示、游戏互动等方式,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发音能力。
图 3 推普趣味课程活动开展
在零 799 艺术区,团队联合萍乡学院学子首创 “艺术推普志愿者” 机制,以标准普通话导览解说 22 件艺术作品,构建 “艺术欣赏 + 语言学习” 沉浸式平台,验证了艺术空间作为创新推普载体的价值。
团队还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系统调研 “莲花血鸭” 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,采集传承人口述史料,深入剖析普通话在文化活态传承中的关键作用。同时推进语言规范化普及行动,在萍乡市中心商业步行街面向 60 余家商户,阐释标准用语对提升服务质量、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价值。
三、云巅传音:武功山巅的“中国之声”
为响应教育部 “三大行动计划”,实践队负重攀登海拔 1918 米的武功山金顶。途中系统采集高山工作者及游客语言使用数据,68 岁挑山工刘叔 “学好普通话,游客听得懂” 的心声,印证了语言能力对乡村旅游提质的重要性。
经历 6 小时历程登上金顶后,实践队搭建 “云端推普课堂”,解决急救指引等 22 项语言服务痛点,吸引 5.2 万游客参与,推动涉语投诉率显著下降。
四、乡音共情:田间地头的“共富心语”
实践队深入莲花县沿背村及甘祖昌干部学院,与龚全珍志愿者服务队紧密合作,系统学习 “将军农民” 甘祖昌、“老阿姨” 龚全珍扎根乡土的事迹,将其无私奉献精神转化为推普实践动能,共建 “乡音课堂”,为 67 位村民(小到 5 岁幼儿,大到 78 岁老人)提供系统推普教育,致力于将短期支教的 “星火” 转化为长效帮扶的 “暖流”。
图4 全民推普活动开展
实践队还深入甘祖昌干部学院,向家长讲解普通话在日常生活、农业生产、教育成长等方面的前景,82 岁刘奶奶用新学普通话清晰表达 “共产党好!” 的场景感人至深。团队还开发竹编工艺普通话解说体系,助力乡村特色文化走向更广阔市场。
图 5 互动的好学“小朋友”
青春足迹,语润心田
从工运摇篮安源矿区到赣西之巅武功山,再到将军故里,实践队足迹贯穿萍乡三大红色地标。团队系统调研方言与普通话共生机制,采集文旅服务典型案例,并于返程列车持续开展政策宣讲。带队教师强调:“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既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文化工程,更是打通乡村振兴信息动脉的基础支撑。” 学子们以 999 公里跋涉与 1918 米攀登的担当,通过建立方言词库、开发非遗解说体系等举措,为革命老区架设语言赋能发展之桥,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(供稿人: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徐涵彬 陈雨佳 张嘉璐)